行腳遍及瑞士179處-17大城/56村鎮/56景區/40美村及10個鄰國城鎮與景點。
瑞士,在求學時的歲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國度,只能從媒體書報中想像,一個如詩如畫的國境,彷彿是上帝親手繪製的一幅山水畫卷,有巍峨的雪山、碧藍的湖泊、翠綠的草原,還有點綴其間的童話小鎮,每一處風景都讓人怦然心動。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夢幻之地,因而這不僅僅是一趟旅行,更是一場與自然、與內心的深度對話。如果有機會,一定要親自踏上這片土地,去感受無以倫比的魅力,去書寫屬於我們的瑞士故事。
內容目錄
Toggle第一次探訪瑞士
2014年,我們首次參加旅行團前往瑞士,行程號稱「10日德法瑞精華遊」,但扣除飛行時間,實際只有7天的日間活動,其中在瑞士僅停留2晚。從德國進入瑞士東北部的萊茵瀑布時已是下午,隨後匆匆參觀蘇黎世的聖母大教堂,在湖邊拍了幾張照片便返回飯店休息。
次日清晨,巴士沿著利馬特河(Limmat)行駛,沿途只能看到一側的壯麗建築。抵達琉森(Lucerne)後,我們參觀了獅子紀念碑,隨後全團花了兩個小時購買手錶,只有我們選擇前往遊客中心蒐集資料,並走過卡貝爾木橋,探訪古城牆。午後,我們從琉森前往茵特拉肯(Interlaken),但這次沒有乘坐巴士,而是換乘了東段的「黃金山口列車」。這條景觀列車無需預訂座位,票價便宜,沿途還能欣賞四個湖區的美景,對初次造訪瑞士的旅客而言,宛如置身仙境。可惜當時正值修路,列車只能行駛至薩爾嫩(Sarnen),之後改乘巴士接駁至邁利根(Meiringen),再轉乘火車前往茵特拉肯。由於只能乘坐二等艙,每人獲退15歐元。下午,我們在茵特拉肯的霍河街(Hoheweg)與高地公園(Hohematte)悠閒漫步,幸運的是天氣晴朗,少女峰清晰可見。晚上,我們入住格林德瓦(Grindelwald)的日星(Sunstar)酒店,這裡與艾格峰北壁近在咫尺,還能欣賞到韋特峰(Wetterhorn)的壯麗景色。
第三天早上,巴士行駛70公里抵達鐵力士山。與馬特洪峰、少女峰不同,鐵力士山雖無名峰可賞,卻擁有旋轉纜車、冰河飛越纜椅、懸崖步道及地下冰洞等設施,讓旅客不虛此行,也因此成為旅行社的熱門行程選擇。下午,我們再拉車200公里前往波登湖的美瑙島,正式結束了瑞士的行程。
坦白說,這次旅行是臨時起意,利用四月份期中考周出來透氣,事先並未做太多準備。一邊遊玩一邊翻閱資料,發現了不少遺憾:如在萊茵瀑布只體驗了水上遊船,另一側的山壁其實也是熱門景點;在蘇黎世匆匆略過,未能深入感受這座大都市的底蘊;到了琉森,只搶了兩個鐘點人家買錶的時間,不足以端詳這古色古香的老城;在格林德瓦,距離少女峰只差兩段短程火車,卻只能惆悵嘆息;而我們後來最喜愛的巴克普湖(Bachalpsee)纜車站,就在投宿飯店對面,也是只能當個過客。
儘管如此,這次極其簡樸的瑞士之旅仍帶來了許多收穫。首先,瑞士的風景如畫,絕不令人失望;其次,社會治安和文明程度優於歐洲其他國家,人民友善且樂於助人;大眾交通系統便捷,準點率高,非常適合自由行。由於我們沒有購物的習慣,當時也並未過多考慮瑞士的物價問題。

第二次走訪瑞士
2018年後,孩子們分別在歐洲攻讀博士與碩士學位,我們每年暑假都會前往探視。與一般父母不同的是,我們偏好自行規劃行程自己旅行,孩子們只需在家庭聚會時陪同,這樣能讓彼此保有更多自由。2019年,我們正式退休,得以在歐洲停留更長時間。這一年,我們遊覽了荷蘭、比利時和法國,尤其是法國西南部的美麗村莊之旅,收穫頗豐。當然,瑞士仍是重中之重,我們安排了霞慕尼(Chamonix)的白朗峰、策馬特(Zermatt)的馬特洪峰與少女峰的「三山朝聖」之旅。
旅程從里昂出發,先在日內瓦湖漫遊,再前往霞慕尼。瑞士旅遊通票的覆蓋範圍每年都有變動,需仔細核對;這年的通票涵蓋白朗峰快車全線,因此我們並未從法國上山。結束三山朝聖後,我們經伯恩前往巴塞爾,搭乘廉航返回比利時。總計13天的行程,涵蓋了眾多熱門景點,資料豐富,目標明確,交通順暢。我們購買了15天的瑞士旅遊通票及各景區套票,唯一難以掌控的因素是天氣。在策馬特的第一天雲霧繚繞,後兩天稍有好轉;少女峰地區也是如此,直到第三天才有較好的視野。這讓我們學到,若想登頂高山,最好預留五到六天的時間以應對天氣變化。

第三次走訪瑞士
2023年疫情後,我們再次造訪瑞士。這次的動機有些功利,希望盡量補充之前未去的熱門景點。這年的重點是義大利全境(含西西里)的自由行,瑞士的時間被大幅壓縮,準備工作略顯不足。我們將重點放在兩個義語區(少部分羅曼什語區)與琉森湖,全程使用15天的瑞士旅遊通票。但義語區的纜車幾乎沒有折扣,許多飯店提供的迎賓卡反而更划算,可免費搭乘纜車。琉森湖的情況則不同,通票涵蓋許多免費纜車。這些經驗都為未來的旅行提供了改進方向。
這次在洛迦諾(Locarno),我們發現了一種區域性玩法:沿著山谷探索,除了欣賞沿途風光,中途站與終點站都有獨具特色的鄉村值得造訪。例如佛薩斯卡谷(Val Verzasca)與琴托瓦利山谷(Centovalli),前者有公車通行(週末時連加班車都擠滿遊客),後者則有火車直達義大利。事實上,瑞士還有許多山谷等待我們去發掘。

第四次窮遊瑞士
前兩次的自助旅行雖有大致方向,卻缺乏嚴謹的規劃與明確目標,準備工作也不夠充分,往往是到了現場才臨時補充資訊,既無強烈的使命感,也未曾積極追求完美。直到第三次旅程結束後,我們整理了部分旅遊心得與親友分享,意外獲得熱烈回響,並鼓勵我們進一步撰寫部落格。這促使我們決定以更認真的態度規劃下一次旅程。
這次,我們將目光投向瑞士兩個尚未涉獵的區域:一是西部的汝拉與三湖地區,二是東部的聖加侖地區及列支敦斯登。此外,我們也意識到過去的遊歷僅是皮毛,仍有許多值得再深入探索的地方。例如,瓦萊州(Valais)不是僅有策馬特,隆河(Rhône)南側的山谷與北側的伯恩阿爾卑斯山麓,其實還隱藏著很多令人驚豔的景點;同樣地,伯恩高地(Bernese Oberland)除了人聲鼎沸的少女峰地區,圖恩湖與布里恩茨湖周邊,以及邁利根(Meiringen)一帶,也有許多值得一訪的秘境。同時我們計劃重新品味蘇黎世、日內瓦與琉森等名城的大街小巷,並將更多古城與鄉村納入行程。景觀火車路線也成為重點規劃項目,我們盡可能佈局完整體驗,必要時安排重遊,但避開密封玻璃的觀景火車(PE),而是選擇可以開窗攝影的R級列車,以便更好地捕捉沿途風光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發現瑞士也有一個與法國「最美村落」相似的組織-「瑞士最美村落」(Les plus beaux villages de Suisse)協會。候選村莊的人口需少於1萬人,並具備獨特的景緻、人文歷史與美食特色,目前約有40幾個村莊獲選(每年都有微調)。我們計劃造訪其中40個美村(最終到訪36個),這成為旅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。在法國,我們習慣開車探訪美村,但瑞士火車、公車交通健全有序,且很多無車鄉村,不見得適合開車前往,尤其我們準備入住的旅館大都沒有停車場,就算有也要收費。因此,在瑞士探訪美村,必須依賴大眾運輸工具,事前規劃與現場應變(尤其是車班稀少的地區)就變得至關重要。同時,這些美村還需適切納入旅遊動線,避免耗費過多時間,這確實讓人傷透腦筋。
瑞士作為高度地方自治的國家,各地區、州、市乃至村鎮的旅遊局,無論在網上、遊客中心的服務、風格不盡相同,有些地方的地圖、資訊與門票詳盡周到,有些則僅提供手繪般的黑白簡圖,甚至遊客中心的營業比上下班時間還短,並有午休與周休,這些情況在偏遠村鎮尤為明顯。許多資訊來自國營SBB、地區通票或迎賓卡附帶的交通與景點地圖,但問題在於,許多美村遠離交通樞紐,連最詳細的SBB地圖也未必標註。
整個第四次瑞士之旅的準備工作耗時約七、八個月,期間還穿插了其他出國行程。這是我們首次如此詳盡地規劃旅程,有時一天的行程可能需要兩、三天的準備時間。最終,我們幾乎得重遊瑞士全境(除琉森湖外),行程從一個月延長至一個半月。
由於跨洲機票價格日益高漲,我們索性再加一個月的德國火車之旅,這樣便能購買三個月的歐鐵通票(Eurail Global Pass),60歲以上長者可享10%折扣,頭等艙票價僅1000瑞郎出頭,而45天的瑞士旅遊通票則超過2000瑞郎。歐鐵通票在德國與瑞士的對號列車上均可選擇不預訂座位(我們乘坐頭等艙時從未遇到滿座情況),相較於義大利與奧地利幾乎強制訂票,甚至需額外到售票處購買,顯得方便許多。歐鐵通票在瑞士搭乘火車(包括德語區的S-Bahn通勤列車)享有與瑞士旅遊通票相同的待遇,但不含郵政巴士、遊船與博物館門票,景區則通常與瑞士旅遊通票有一樣的折扣。至於景觀列車,歐鐵/瑞士兩種通票均需預訂座位。唯一需要注意的是,歐鐵通票的APP(Rail Planner)每次上車都需輸入起訖站並選擇班次,且偶爾出現Bug;不如瑞士旅遊通票的二維碼方便,只需手機顯示即可暢行無阻。
我們始終強調這是一場瑞士「窮遊」,表面上是精打細算的旅程,實則是一場「窮理致知」的深度探索,用最少的預算換取最豐富的體驗。我們盡量避開昂貴的飯店,善用免費的「迎賓卡」;但即便如此,三星級旅館或民宿需配備獨立衛浴,標配無冷氣也最少有一台不需爭搶的電風扇,這種條件下的住宿費用仍佔總預算的七成。物價上漲也對在瑞士旅遊的生活造成影響,門票、車票與餐飲價格無一不在攀升。2023年,我們還能在旅館吃到10瑞郎的早餐,隔年最低價已漲至15瑞郎,迫使我們更依賴火車站的超市。午餐多以隨身攜帶的麵包與乾糧果腹,晚餐則以超市購買的生菜沙拉搭配泡麵解決(有機會在大型超市如Coop與Migros買到辛拉麵),若遇到烤雞,便算是難得的美食犒賞。
對我們而言,第四次瑞士之旅如同一場嚴謹的功課,每天按計畫奔波,平均步行超過2萬步以上。有時旅遊局的資料不夠準確,讓人急得原地打轉,幸虧熊嬤總能找到出路。趕車的狀況更是層出不窮:火車同列卻分駛不同目的地、小站需按鈕停車;巴士班表暗藏玄機,若忽略備註星號,便可能等不到車。從義大利北部的多洛米提(Dolomites)前往瑞士時,我們甚至遇到米蘭至布里格(Brig)的火車線路中斷,只能繞道奧地利,穿過瑞士東部、北部再到南部,歷時六小時,直到天黑才抵達薩斯菲(Saas-Fee)。還有一次,蒙特勒(Montreux)的民宿房東臨時通知淹水,替代方案卻遠離火車站,令人措手不及。即使在旅遊旺季造訪景區,偶爾也會遇到吃閉門羹的情況。我們對布里恩茨羅特峰(Brienzer Rothorn)的蒸汽火車寄予厚望,卻沒想到八月的一場暴風雨嚴重損壞了鐵路軌道,導致營運被迫中斷,直到隔年5月才能恢復。又如像雲霄飛車的蓋爾默纜車(Gelmerbahn),前晚還接受預約,我們花了一個半小時抵達後,卻因前夜的大雪而關閉。至於好天氣,更是可遇不可求。瑞士9月上旬竟迎來一場大雪,海拔兩千米左右的山區積雪雖帶來驚喜,卻也讓能見度大幅降低,遊興難免受到影響。然而,這些意外插曲,本就是旅程中的尋常風景。
儘管如此,整體而言,這仍是一次成功的瑞士窮遊之旅。我們終於可以自豪地說,瑞士全境「大致」走遍,這或許是連大多數瑞士本地人都未曾嘗試的壯舉。

瑞士行腳地區分類原則
瑞士全國分為23個州(kanton),20個是完整的州,3個州又各分為2個「半州」,有獨立的半州政府。所以習慣上也稱26個州,在一州一票的投票中,半州半票。但就算完整的州,各州面積、人口也非常懸殊,這主要是地理上的因素。

瑞士南北長220公里,東西長350公里,面積為4萬1285平方公里,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(Swiss Alps)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0%。這使瑞士成為一個以山地地形為主的國家,對其氣候、經濟(如旅遊業和滑雪產業)以及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。除阿爾卑斯山脈外,瑞士高原(Swiss Plateau)占國土面積的30%、汝拉山脈(Jura Mountains)約10%。但阿爾卑斯山脈雖然佔了約2/3的國土面積,但人口相對稀少,僅占全國人的10%。大多數瑞士人(約70%)居住在較低海拔的瑞士高原地區,包括蘇黎世、日內瓦、伯恩等主要城市,而瑞士汝拉山脈地區則約佔20%的人口。

在規劃瑞士整體行程時,我們以交通便利性和住宿安排為主要考量,基本以2小時交通圈覆蓋面為原則,將瑞士劃分為多個區域。以下是我們的分區規劃及相關說明:
1. 瑞士東部:聖加侖地區與博登湖(Bodensee)周邊
此區域涵蓋了博登湖沿岸地區,並將德國的幾座名城納入旅遊規劃,以豐富行程的多樣性。
2. 瑞士北部:蘇黎世及周邊
瑞士北部是國鐵速度最快的區域,我們將萊茵河與一帶與巴爾塞(Basel)劃入此區,充分利用其交通優勢。
3. 汝拉、三湖與伯恩低地
伯恩州(Bern)是瑞士第二大州,可分為高地(Oberland)與低地(Mittelland),伯恩低地僅包含伯恩及兩個景點,因此不特別獨立劃分,而是與汝拉(Jura Mountains)、三湖區(Three-Lakes)合併。由於此區山地較少,火車速度較快,兩小時交通圈的覆蓋範圍更大,適合集中安排行程。
4. 伯恩高地:伯恩州是瑞士第二大州,伯恩高地是主要的旅遊中心,以兩湖(圖恩湖和布里恩茨湖)、少女峰及邁利根(Meiringen)為主,惟冰河3000(Glacier 3000)雖行政上屬於此區,但從交通便利性考量,我們將其劃入瓦萊州。
5. 瑞士中部:琉森湖周邊及安德馬特
琉森湖周邊景點密集,是行程的重點之一。我們加上安德馬特,但其與琉森湖的交通沒那麼方便。實際介紹時會併入伯恩高地的中央阿爾卑斯山口之旅介紹。
6. 瑞士南部三州:格勞賓登州(Grisons)、提契諾州(Ticino)、瓦萊州(Valais) 這三個州依行政建制劃分,但因地理範圍廣闊,住宿安排需特別考量。
(1)格勞賓登州:作為瑞士面積最大的州,其景點分佈較為分散,單一住宿點無法在兩小時交通圈內覆蓋全區,因此我們會增加住宿點以優化行程。
(2)瓦萊州:沿著隆河(Rhône)的景點眾多,我們原本計劃將蒙特勒(Montreux)到大聖伯納德隘口(Pass of Great Saint Bernhard)一線獨立劃為「法蘭奇納古道」(Via Francigena),但因瓦萊州火車速度較快,兩小時交通圈仍能有效覆蓋,因此維持原劃分。
7. 瑞士西部:日內瓦湖及法國村鎮
日內瓦湖區域不僅包括瑞士境內景點,還延伸至通票可達的兩個法國湖邊村鎮,使行程更具國際化特色。
在介紹帶路熊的行腳分區之前,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將景點區分,作一些定義與區隔,以便於往後的敘述。
瑞士聯邦(Swiss Confederation)為四級政府,除了前面介紹的26州外,部分州將行政區域進一步劃分為「區」(Districts),但有些州與市鎮間沒有區的劃分。全國共有2,148個市鎮(Municipalities / Gemeinden / Communes)(截至2021年),村鎮(Municipalities)是瑞士最基層的行政單位,負責地方行政管理,如學校、警察、建設規劃等。
為了方便旅遊規劃,除了按州、地理特性將瑞士劃分9區外,又向下分為城市、村鎮、景區、美村與周邊國外城市/景區。
「城市」:瑞士的城市沒有大國的都邑擁有眾多的人口,最大的城市蘇黎世只有約40萬人口,超過10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有日內瓦、巴塞爾、伯恩、洛桑與溫特圖爾(Winterthur)。因此,我們定義瑞士的「城市」為人口超過3萬人的都會,如此各區都有「都市」標定,界定交通樞紐。
「村鎮」:我們旅遊中很難感知瑞士並不多見「區」,直接接觸的就是「Municipalities」,字面上可翻譯為「市鎮」或「自治市」,在不同語境下,也可能稱為 「城鎮」、「鄉鎮」或「基層行政區」;我們認為比較符合現實的是「村鎮」,因為很多「村」(Dorf)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單位,如亞本塞村(Dorf Appenzell)還是內亞本塞州(Appenzell Innerrhoden)的首邑,而Platz比較像「鎮」,同時有「村」、「鎮」的地方很多,諸如達沃斯(Davos)等,因此我們設定在3萬人「城市」以下的都稱為「村鎮」
「景區」是指具有獨特自然風光、歷史文化價值或娛樂休閒功能的區域,通常被規劃為供遊客觀光、遊覽和體驗的場所。景區可以是自然景觀、人文遺跡、主題公園或其他具有旅遊吸引力的地點。
「美村」:由「瑞士最美村落」(Les plus beaux villages de Suisse)協會選定的村鎮,人口通常在1萬以下。


瑞士行腳九區分類
1. 瑞士東部
瑞士東部地區擁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景、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、如詩如畫的湖泊與豐富的歷史遺產。這片地區的核心包括聖加侖與博登湖(又稱康斯坦茨湖)周邊,這裡不僅是瑞士重要的文化學術中心,也是自然風光與歷史交織的地方,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人。

2. 瑞士北部
瑞士北部是一片充滿歷史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的地區,涵蓋 蘇黎世(Zürich)周邊、萊茵河(Rhine River)沿岸地區以及巴塞爾(Basel),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魅力,從現代都市氛圍到中古世紀遺跡,再到如詩如畫的湖泊與河谷,這裡匯聚了瑞士最具代表性的風景與文化。

3. 汝拉、三湖與伯恩低地((Jura Mountains, Three-Lakes & Bernese Mittelland)
這片地區擁有壯麗的自然風光、悠久的鐘錶工藝歷史、保存完好的古城與豐富的法語文化,是瑞士最具特色的地區之一。這裡地形多變,從連綿起伏的山脈到廣闊的湖泊,從幽靜的鄉村到歷史悠久的城市,每個角落都充滿魅力。汝拉地區也與法國接壤,因此深受法國文化影響,法語是主要語言,飲食與生活方式也與法國接近。

4. 伯恩高地(Bernese Oberland)
伯恩高地是瑞士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地區之一,以壯麗的阿爾卑斯山、如詩如畫的湖泊、童話般的小鎮以及豐富的傳統文化聞名。擁有瑞士最壯觀的自然景觀,也是滑雪、健行、登山與極限運動的天堂。

5. 瑞士中部
瑞士中部的核心是琉森湖,不僅擁有壯麗的湖泊與山脈風景,還蘊含了瑞士建國歷史與英雄傳說。從琉森的中世紀古城,到瑞吉山與皮拉圖斯山的壯觀景色,這片區域完美展現了瑞士的自然美與文化精髓,是瑞士最經典的旅遊目的地之一。

6. 格勞賓登州(Grisons)
格勞賓登州擁有瑞士最壯麗的自然景觀、最悠久的語言文化、多語並存的社會與世界級的滑雪場,是瑞士最原始且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地區之一,無論是冬季運動、夏季健行還是探索瑞士的多元文化,這裡都是理想的目的地。

7. 提契諾州(Ticino)
提契諾州(Ticino)位於瑞士南部,是瑞士唯一的全義大利語區,與義大利接壤,因此擁有濃厚的地中海風情、瑞士的秩序感與義大利的熱情文化。這裡以壯麗的湖泊、溫暖的氣候、浪漫的城堡與美味的義大利美食聞名,呈現瑞士最獨特的文化融合。

8. 瓦萊州(Valais)
瓦萊州橫跨阿爾卑斯山脈,是瑞士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地區之一。這裡擁有壯觀的冰川與山峰、世界級的滑雪勝地,以及悠久的葡萄酒與畜牧文化,是瑞士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地方。

9. 日內瓦湖地區
日內瓦湖地區結合了湖泊風光、阿爾卑斯山景、葡萄園文化與國際城市魅力,不僅是瑞士最具法語區特色的地區,還擁有豐富的歷史與音樂文化,是休閒度假與文化探索的完美目的地。

我們在瑞士的行腳遍及17個城市、56個村鎮、56個景區、40個美村以及10個鄰國城鎮與景點,總計179個地點。回顧這四次瑞士之旅,共計76天的行程,竟能走訪如此多的大城小鎮與名山勝水,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。當然,再周詳的計畫也難免有疏漏之處。

瑞士超過3萬人的城市,我們有3個未能造訪,這些城市都以工業聞名,雖然我們曾行經附近,但最終還是將時間留給了其他更具特點的名勝。第一個是10萬人口的東部大城溫特圖爾(Winterthur),雖然擁有老城,但主要以工業起家,擁有許多博物館。其次是位於皮拉圖斯山麓的克里恩斯(Kriens),這座近4萬人口的小城,我們路過未駐足停留。另一個是距離蘇黎世15分鐘車程的烏斯特(Uster),曾是瑞士紡織工業的重鎮,如今被被譽為「綠色城市」,我們沒有騰出時間前往。
此外,美村的位置大多較為偏僻,在規劃之初,我們便已意識到布里格斯(Brigels)、施普呂根(Splügen)、博斯科/古林(Bosco/Gurin)、達爾達尼(Dardagny)和格蘭維拉德(Grandvillard)這5個美村因動線規劃,力所未逮無法納入行程。而行程已安排,時間不及的是埃拉赫(Erlach)。至於因資料不足而遺漏的,則有普蘭肯(Planken)、佐芬根(Zofingen)、賽永(Saillon)和魯日蒙(Rougemont)。世事難免有遺憾,無法事事求全。或許未來還有機會可以彌補這些未竟之旅,繼續探索瑞士的無盡魅力。
從神遊瑞士到親身踏上這片仙境,我們從最初的淺嚐輕觸,到逐步撥開她的神秘面紗,再到深入探訪她的每一寸土地,瑞士是唯一讓我們如此執著與傾心的國度。如果將風景的欣賞與人文歷史的浸潤視為一門功課,那麼我們或許已經可以交出一份尚稱滿意的報告。只要有時間,我們希望能將這段旅程的點滴心得,逐一在部落格中分享,與讀者一同回味這片土地的美好與感動。